上证综合指数编制方法
1.
上证综合指数是上海证券交易所于1991年7月15日开始编制和公布的,是国内外普遍采用的反映上海股市总体走势的统计指标。该指数以1990年12月19日为基期,基期值为100,全部上市股票作为样本,以股票发行量为权数进行编制。
2. 衡量方法
上证指数的衡量方法包括定义参考时间段和指数成份股的流通市值加权衡量方法。这些方法的目的是确保指数能够及时变动并反映市场的整体状况。
2.1 定义参考时间段
确定上证指数的参考时间段是为了确定指数的历史数据和计算周期。这样可以在编制指数时,根据不同时间段的市场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比较。
2.2 指数成份股的流通市值加权衡量方法
指数成份股的流通市值加权衡量方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它通过给予股票发行量不同的权重来衡量其对指数的贡献。流通市值较大的个股将具有较高的权重,对指数的影响也会更大。
3. 数值确定
指数编制过程中,需要确定指数基期和指数成份股的数值。这些数值的确定对于指数的计算和变动具有重要的影响。
3.1 构建指数基期
构建指数基期是为了确定指数的相对数值和基准线。基期的数值确定为100,用于表示指数的相对变动和涨跌幅。
3.2 指数成份股的数值确定
指数成份股的数值确定是指确定每个股票在指数中的具体数值。这些数值的确定一般是通过加权计算得出,权重通常与股票的流通市值相关。
4. 样本选取方法
样本选取是指在编制指数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加权计算。样本的选取方法和范围对于指数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4.1 样本空间
上证综合指数的样本空间是由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和红筹企业发行的存托凭证组成。ST、*ST证券被排除在样本空间之外。
4.2 选样方法
上证综合指数选取所有样本空间中的股票进行加权计算。选样方法是根据特定的规则和标准进行股票的筛选,以确保选取的样本具有代表性和公正性。
5. 编制方法修订
上证综合指数自1991年开始编制以来,经过多次修订以适应市场的发展变化。修订的目的是提高指数的准确性和代表性,使其能够更好地反映市场的整体状况。
5.1 剔除风险警示股票
在修订中,剔除风险警示股票是一项重要的措施。这样能够减少指数中的风险成分,提高指数的稳定性和可信度。
5.2 其他修订方向
除了剔除风险警示股票外,指数的修订还可以包括其他方向的改进,如增加合格股票、调整样本空间和权重等。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上证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包括衡量方法、数值确定、样本选取方法和修订等方面。这些方法和步骤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对于指数的计算和应用具有重要的影响。只有通过科学的编制方法,才能够使指数更好地反映市场的整体状况,为投资者提供更准确和全面的参考。
- 上一篇:0利率和0利息的区别